|
在網路口碑出現後,過往無法記錄和追蹤的口語訊息變為有形的可儲存文字,人們參考口碑訊息的行為也因此逐漸產生改變。傳統口碑時期的消費者,願意採納親友/專家(認識的專家)口碑的關鍵在於,彼此之間具有強連結的人際關係。但在具有匿名性的網路世界中,多數的口碑傳播者與接收者彼此之間是陌生的,而口碑傳播者是否具有廠商的身分也很難查證。在如此混沌不明的情況下,顯然消費者在參考網路口碑的過程中,必須靠本身所具備的經驗和判斷力,選擇性的接受網路口碑訊息的建議。由此我們觀察到,網路口碑時代的消費者在購買決策前的搜尋/參考資訊的行為,比過去來得複雜許多。 面對這樣的轉變,學者們藉由細分參考網路口碑的行為,深入探究消費者處理口碑資訊的過程。Bruyn & Gary (2008)將消費者收到轉寄郵件之後的參考過程分為知曉(awareness stage)、興趣(interest stage)和最後決定(final decision);Lee & Lee (2009)則指出網路口碑行為有三階段,產品資訊摘要過程→產品資訊參考過程→決策過程。其中,產品資訊參考(或稱資訊處理)過程中的前因後果和干擾因素,在近幾年成為許多學者的研究主題。 Lee, Park, & Han(2008)從資訊處理的觀點,探討負面線上消費者評論的比例和資訊品質,如何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。Park & Lee (2008)則探討,線上消費者評論的角色(消息提供者informant/推薦者recommender)、評論內容種類和數量、以及消費者涉入程度,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。Lee & Lee (2009)以客觀-主觀二分法的角度,探討消費者參考網路口碑的準則如何影響購買意願。 綜合以上的文獻回顧,我發現這些學者的研究有些共通點。首先,他們均針對訊息與產品屬性去進行分類,而分類的方向都脫離不了功能品/偏好品、客觀資訊性/主觀情緒性評論等二分法。再來,他們都將探討焦點放在評論呈現的結構(數量、比例和一致性程度等)會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認知和行為。最後,他們亦不忘將傳統口碑時期已被探究過的變數,如涉入程度、專業知識等,再次納入模型中進行假設檢定,。 以上的共通點對欲從事口碑行銷的企業來說,有兩點管理意涵。第一,網路口碑行銷雖然便利且低成本,但企業若能在應用前,對產品屬性以及目標客群的口碑特性進行研究,這將會讓企業得到更事半功倍的口碑行銷效果。其次,不同型態的網路口碑(部落客文章、電子郵件、線上消費者評論等),會使得消費者的參考口碑行為有所不同,因此影響認知與行為的因素也會略有差異。最後,網路口碑雖然有文字化、可追蹤的優點,但由於網路平台的多元化以及開放性,最終使得網路口碑訊息的參考行為變得比過去還要複雜。然而,儘管如此網路口碑還是替企業帶來了行銷策略擬定上的一線生機,因為至少他是有跡可尋的! 參考文獻 Bruyn & Gary (2008), “A multi-stage model of word-of-mouth influence through viral marketing,”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ing, 25 (3), 151-163. Lee & Lee (2009), “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 information inference process in electronic word-of-mouth: An objectivity–subjectivity dichotomy perspective,” Information & Management, 46 (5), 302-311. Lee, Park, & Han (2008), “The Effect of Negative Online Consumer Reviews on Product Attitude: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ew,”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, 7 (2), 341-352. Park & Lee (2008), “eWOM overload and its effect on consumer behavioralintention depending on consumer involvement,”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, 7 (2), 386–398. |
德明科技大學研究助理 陳怡安 hammy54321@yahoo.com,tw |
- Feb 28 Sun 2010 20:08
複雜但有跡可尋的網路口碑參考行為/陳怡安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